2016年7月18日

忘了是受了什么的影响,总觉得写成「单车」就比「自行车」更有感觉,有一种潇洒奔放,人在旅途的味道。「骑单车」感觉像是去旅行,而「骑自行车」感觉像是去菜市场。呵纯属鄙人迥异的看法。

一己之力的最高时速

成长过程中一直是叫它"自行车",突然改口总有点扭捏惶恐。

我对自行车的一个理解是,它是一个我作为人类这个种族、靠自己的劲力所能达到的最高速度的这么一个工具。开车也好,摩托车也罢,已经是在靠"机械引擎"来驱动,更不用提飞机火箭了。而自行车靠的是自己的脚力,你蹬得多快多狠,周遭的景色就会相应的做出回馈,而那清爽的风席卷全身的畅快感是无与伦比的。即便你是坐着飞机以时速900公里"飞驰",如果没有电子版上映出的数字,恐怕你也无法直观的用身体来判断究竟有多快。

有时觉得自己有那么一点能理解为什么那些暴走族总是无端的发出那种刺耳的噪音。虽然摩托车已经是借助机械文明的力量,可依然比坐在车里更有一种自己"驾驭"的实感。即便是周围人的再怎么送出白眼,他们那自我陶醉的神情也是丝毫不减。

既然提到了速度就不得不说说百米赛跑。我在学生时代被短跑折磨的要死,没有任何体育细胞的自己无数次被派上运动会的赛道上充当别人的绿叶,使劲了所有力气依然是勉强逃过倒数第一。不过尽自身全力能达到的最高速度,即便是不及他人,也依然代表着什么。尤其是在你迈出一步的时候觉得下一步可以迈的更快、然后更快、更快的这种感觉,在那种加速度下有那么一刻会感觉到自己完全支配了这个身体,发挥出了几乎100%的潜能。即便最高时速不及自行车,但那种人体合一可能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的、不依赖天分或机械的高度。

不过就像高处不胜寒一样,速度越快代表你可能摔的越疼,这虽可用作比喻但也不是比喻。最后一次骑车的事故,是一次在下坡时因为"大意",与一辆拐弯的车几乎相撞:不是差之毫厘,而是正好多出了那么"毫厘"。是非对错其实在这里并不重要,重点想提的是两点:
其一,一向以为自己行事谨慎,但当速度"起来"的时候有那么一刻竟然会不想刹车,那是一道下坡路-可能也是真正意义上一生中诞生"最高时速"记录的地方-在那酣畅淋漓的冲刺道上忘我的前倾重心而忽视了眼前可能的危险。
其二:在那即将相撞的一瞬本能的尽最大努力避开,仅仅是"毫厘"的接触也足以产生相当大的伤害。于车,于己。那是物理,却像是化学一般的神奇。
(奉劝诸位一定安全第一安全驾驶)


有一位日本朋友在博客里这样写道:"今天教女儿学会了自行车,突然体会到,靠这个技能一下子她的活动范围就扩展了无数倍。以前只是在家周边活动,如今却有可能完全飞出父母所能顾及到的领域。将来等她可以自己坐车坐飞机的时候,恐怕就不会再呆在我们身边了。"

也是这位朋友的这些文字引发了我重新审视自行车的想法。

2016年7月10日 #movie #warcraft

期盼已久的魔兽电影终于登陆东京这个对魔兽完全不感冒的土地了。

周五特意请了一天假去看了首映,别说,大白天的竟然影院的上座率不错。除了夫妇、情侣、老外、我国同胞外,竟然还有只身一人的女生。。Blizzard的群众基础打得不错。

我早在一星期前就在网上订好了票,坐在了最中央的位置。自认这是最佳spot,不禁想起了The Big Bang Theory里面Sheldon有次在电影院里每个位置上坐一下发一个怪声来判断哪处音效最到位的情景。

电影的剧情就不详细透露了。只是和原版的魔兽争霸以及魔兽世界相比,有很多出入的地方。但对于我等暴雪迷来说也算是饱了眼福吧,古尔丹那浑身萦绕着绿色气焰的造型实在是够霸气,同时也很邪气。里面也有经典的鱼人叫声(murloc),片尾跳演员列表的时候也是贴心的放出了魔兽世界登陆界面的背景音乐,倍感亲切。

只是觉得影片太短,而魔兽的世界太大,当然是没有足够的篇幅来细细描述出兽人入侵艾泽拉斯的来龙去脉。而我心爱的部落像是只会冲锋的弱智,而杜隆坦(Durotan)这位霜狼酋长内心的纠葛--是该遵循还是兽人传统、为了保护氏族而被迫做出不情愿的选择等等--恐怕也只有在小说里才能得到更好的诠释了。

p.s. "For the Horde!", "For the Alliance!"这个我们十分熟悉的口号,是在2014年的Blizzcon里同两边的部落以及联盟"观众"们一起录制的。场面十分辉煌。

下面简短的说说电影关联的小说。

电影的时代背景是发生在兽人入侵艾泽拉斯,也就是第一次大战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原版小说为如下(按阅读顺序):

  • 《部落的崛起》(Rise of the Horde),为什么兽人要入侵艾泽拉斯
  • 《最后的守望者》(The Last Guardian),麦迪文以及其学徒卡迦丝还有洛萨的故事
  • 《黑暗之潮》(Tides of Darkness),部落与联盟正式开战

另外还有一部专门为了电影而写的小说,算是前序。

  • 《杜隆坦》(Warcraft: Durotan)

该书对人物的描述十分细腻。兽人的传统以及氏族狩猎生活,信奉的萨满教是如何遵循自然守恒,一切曾是那么的和谐。但当星球衰落,自己的人民吃一顿是一顿的时候,酋长是如何对待古尔丹伸出的诱惑的"条件",是生存面前尊严毫无意义,还是该坚守死去的父亲以及氏族里来的坚忍精神。一个领袖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只是因为他有太多的顾虑,要顾虑太多的人,想找到万全之策,哪怕那是看似多么的不可能。

虽然这本小说里的剧情多处有悖"正史",就当是另一个世界线上的故事吧。就像Christie Golden这位老牌魔兽小说作者说的那样,"Durotan is the movie's version. Some similarities, some differences. All characters true to themselves though!"

出处:https://twitter.com/ChristieGolden/status/713098273649594368

2016年6月30日

被抬高的感觉,真差

畅想心中的德拉诺

他醒来后已经过了10个小时,还没有和一个“活”人张嘴交谈过。这并不稀奇,对他这种现代的REMOTE的工作方式,这本应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而已。

嘀嘀嘀,许久不联系的一个朋友发消息给了他,是他上一家公司的同事。说是大伙上次聚一起的时候都谈起了他,这无疑给他平淡的节律带来了一丝跳跃。他本不是擅长张罗的人,这次却啪啪啪的主动定了时间地点,显得如此老练。

东聊西聊下,他发现他这位老朋友的口吻一点没变:把自己放的很低,远低于人们称为“谦虚”的那条线。他们当年在极其“艰险”的现场互相扶持,他们是战友,所以这种流露出来的微妙的感觉也许最多只是“羡慕嫉妒恨”中的第一层,但无论是把能数明白的工资还是那摸不着的能力搬出来的时候,这个话题似乎总是走向固定的那个终点。他总是被他的老朋友抬高了说。

这种感觉令他很不安。实际上他恨透了这种以金钱来判断高低的恶俗。“人比人,气死人”,这是他的老妈以前经常说给他听的话。每次主动或被动的与人对比数字的时候,都没有过好下场。

那年的同学聚会,大伙都是刚毕业不久。见面四分钟内,难免聊到各自的收入问题上。一个个报数,你不说显得好像你有城府一样。没办法,他不想在这群刚见面的老同学中显得自视甚高一样,所以他也说出来那倒霉无辜的数字。

“我去凭什么你比我们高啊?!”

区区的那么一个数字而已。倒霉无辜的数字。

而当时的他也还稚嫩,心里其实也咒骂了一句:“3年来我比你们努力了多少倍,高出你们是理所当然,我还嫌少呢!”

那一次的经历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从没如此的对比与被对比,这种感觉相当糟糕。两个数字对碰,自然分出高低,高的人未必就欢喜,低的人未必就该自嘲。他明白这点,但当时没有做到,愧疚于自己的未成熟,他暗暗决心不让自己被外在的格尺来判断。

多年后他听到一个Podcast里面的一句"You're not determined by external"的时候,他又想去了那次同学聚会,他很想告诫那时候的自己,不,是那时候在场的所有人同样的话。告诉自己,自己当年确实是努力了,但只是努力学习书本应付考试,而其他人虽然没有认真学习但可能有其他天赋。人类社会是多元的,不是单靠一项死记硬背就能打遍天下的。学会观察与接受他人的优点是一个必修课。

在那以后,与特定的一群人,包括今天的这位老朋友交谈的时候,他都能感受到类似的一种被抬高的感觉,而且这种程度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他注意到他们这种无意识间把你放进升降机以后帮你按下按钮,当位置摆正以后才开始对话的时候,他们显得开始遥远。也许是岁月的折磨,这种语气已经从起初的玩笑,自嘲开始转变为,可怕的自卑。一种你无论说什么激励的话,对方也总会以排山倒海的气势一口否结,毋容置疑搬细腻的帮你我定位,你是属于那边聪明过人才气逼人一帆风顺,而我则是平凡平庸事事无成过一日且一日这边的。

这令他十分沮丧。他一项不善于安慰他人。而当他费力挤出几句的时候,这种被一巴掌拍死的感觉渐渐令他望而生畏,于是能说的变得越来越少。

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比的?他不禁自问。

他印象里第一次感觉到这种人与人的不和谐的差异还是在幼儿园,当时校园里的”小霸王“把他打翻在地然后抢走了他的泡泡糖。他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来得及反抗,也许还不知道什么是反抗,有欺压才有反抗,那是他第一次学到了世上有用暴力来欺压的事实。

上了小学,参加了第一次运动会。他又一次尝到了败北的滋味。他用尽了全力,恐怕是自打娘胎里出来以后的所有力气,可是对那些天生跑的快的人,还是望尘莫及。

为什么呢?年少的他开始已经思考这个问题。相仿的年龄,可有些人就是高扩粗野,有些人就是驯如疾风,人与人是不同的。幸运的是,当经历了几年的这种团体生活后,他发现他在功课上开始崭露头角,为他赢得了老师的青睐于周遭的拥戴。他绝不是天才,他很清楚的知道这一点,他看到过无数不费吹灰之力就赶超自己的奇才,他知道他的武器不是过人的头脑,而是耐下性子来练习,不断地练习。

经历了十来年的校园生活,以及近十年的工作经验,他似乎已经意识不到这种人与人对比产生的“阶层”有什么不和谐了。考试以后自然有第一名与最后一名,进了公司以后自然有自己的上司,上面还有上司的上司,老板上面还有董事会。似乎人们很善于制定这种hierarchy(阶梯)。

如果把这种阶梯数字化为0-100,0为底层,100为近似上帝,我们暂且把他放到50的位置,那么也许他每天工作接触到的人也是位于先后±5的位置,不会有太大的分差。但如果有一个30的人进来了这个群体,这个人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是努力攀爬到同样的位置还是自甘堕落,让自己沉浸在自卑与自嘲的小窝里?亦或者,这个人也本是位于50的位置,却看不到自己的真实标码,非以30的位置自居呢?

为什么人非要划个三六九等,接受多元化而不是放大差异化。他为此时不时的质疑早已习以为常的学校制度,但他也想不出什么好方法来。

今天意外的除了这位好朋友外,还有另外一位常客光临,带着她那熟悉的“副”的光环。一天招待这样的两位,令他疲惫不堪。他从没有瞧不起他们,他也有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但他没有办法让他们改变他们对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不规则怪他们,他其实有时也害怕,如果当时在校园时,自己全力以赴却成绩依然是吊车尾的话,自己还会像现在这样淡然吗,亦或是也“蜕变”成像他们一样,过着每天责骂自己而瞻望他人的生活。


他突然想到了最近读到的魔兽争霸小说里的兽人们。那些兽人们起初是过着原始的类似男耕女织的生活的。他们以氏族为分,集体狩猎,信奉萨满教,热爱大自然。每个孩童到了壮年都会被派去独立带回一只猎物,这是他们的成人礼,随后加入氏族的狩猎队,一起提供整个部族的食物。萨满教则与火水木土以及生命之灵打交道,也就是自然之道,不过分的从土地种奢取谷物,懂得生命的循环。他们也有酋长,他的命令是绝对,但酋长也是把全族的利益放在最高,不会为一己私欲而背弃部族。冬天他们靠打猎的毛皮与收集的篝火来取暖,还不忘感恩猎物牺牲生命带来的温暖。夏天他们庆祝白日最长的那一天,全族共欢,欢歌悦舞。他们要接受大必然的不断挑战,但那是一个团结的氏族,一个没什么攀比的群体。

他自知或多或少地把那个幻想的世界理想化了。但,他也不时做着这种白日梦,如果有一天,回到了石器时代,那里没有电脑,没有高楼大厦,有的只有原始的草原与野兽,人们彼此依赖过着群居的生活。当然有跑的快的和跑的慢的,瞄的准的和瞄的差的,但人们心里的距离至少不会因此而强大到产生副的立场的程度。他一直以为他无法忍受乡村生活的枯燥,但,那种阳光与自然,打猎与耕种的日子未尝不是一种享受。


想到此,他“自私”的开启了所有设备的免打扰,他决定舒一口气,用文字来中和一下汹涌而来的“副立场”。

2016年6月08日 #随笔

家里有一盏满是灰尘的台灯。许久未用。它长得像个豌豆,不知是谦虚的弯腰还是执拗的不肯挺直腰板。这天晚上,我薅(hao,一声,东北话,揪的意思)起它的脖子摆在了桌上。

上一次打台灯是什么时候了,久远的似乎想不起来。自从进入了智能手机与平板的世界后似乎台灯已经告别了我的小世界。

读完了书的一篇,略微的亢奋。这种睡不着的时候起来读一读平时不碰的书籍,趁着这股“书劲儿”翻开本子一股脑的倾泻一些心理的所想所感,总感觉像是偷到了介于今天与明天临界点的那第25小时一般。

树上春树在提起写作的时候说道其实这个过程更像是听音乐,顺着身子的节奏,任他牵引你走,你只管在沿途逐个的找到来电的那个和音就对了。乍一听还有点像当年李白饮酒作诗,不过每个人应该都有过那个瞬间(即便你没饮酒),有种像是洪流般的东西说来就来,好比是他夺走了自己的语言,在你的脑海里用文字罗列出迟迟而来的“感悟”。正当你挣扎着想爬上岸捡起任何尖锐的东西来记录这即将溢出的“杰作”的时候,有如忘魂散发作,依稀的,你只记得这位高人一身白衣,至于他所传授的“御剑(笔)术”你只晓得一成。

呵呵好吧我承认这应该是我能写出来的最玄虚空幻婀娜多姿满篇比喻的一段文字了。

我爱写东西来着吗?除了一种无法推卸的略微羞愧的自我满足以外,我其实还真的不知道我是在写些什么,尤其是用中文的时候。这个博客的英文、日文版算是经营我平日作为一个开发人员的心得与心路历程以及人生感悟的地方,也就是日语里最近流行的“意識高”中青年。可至于这个无人问津的中文版,也许是为了弥补心中的某些空洞。

我是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人,除非和真正意义上的好朋友否则除非话题十分对口,不然只是做个“分内”的工作 - “恩啊嘿好”。尤其是当与会者多于两个人的话,如果不触及一些底线,不至于我开口说“不”的话就基本把话柄交给他们两人。

但这并不代表我内心不是波澜壮阔,相反的对于环境的变化以及外界的刺激自己还是“蛮有想法”的。除了每天工作上的感触外,看的美剧也好读的书也好,总感觉活了30多年的一个好处就是,一段小小的对白、一行谦卑的引用就能boom的引爆一个思维炸弹。纸包不住火,这块小小不到180cm的肉体与骨骼包裹的肢体也是扛不住这种冲击,自然要寻求一个突破口来释放。既然你不愿意和周遭的人提及,剩下的选项也就是在这现代版的“油灯”下写出来以图个清静了。

曾经问过一个吃货朋友,你这么爱吃,去过这么多家店,吃完以后,你都做些什么?You know, 你会跟人具体的提及料理的味道,饭店的氛围,客人的神情等等吗?他说,不,他只是在他自己的Google Maps上存下店名以及自己的打分,多年下来他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食谱(map)”。即便发现了一家钟爱,也从不强硬的推荐(硬塞)给周围的人,你若问起,他便回答,就是这么简单。

也许我的版图,就是在这kinopyo.com的域名上,尽情的用黑字白布耍耍独孤一剑吧。至于能否修炼成独孤九剑,还要看我能否成功拜出没于我两眉间瞬息即逝的白衣大侠为师并努力做好笔记了。

2016年5月29日 #movie

唤醒你开始独自一人走的那些光年,如果你也有只猫,如果你是那只猫…

她和她的猫

「彼女と彼女の猫 -Everything Flows-」,新海诚于1999年独自一人制作了5分钟版本的动画片,2016年由其他团队完成了这部短片。

每个人想要靠着自己独立闯荡世界的时候,都要面对各自的压力与烦恼,时而执拗的与家人对立,时而萎缩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不愿动弹。可第二天早上依然是要穿上工作套装拉着疲惫的身体奔向两点一线的那另一边,同时脑海中想着这一切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应聘书店的工作就说喜欢看书,花店就说喜欢花花草草,这种口是心非的事情我也做过呵呵,迫于生活压力的时候,似乎你已经没有什么选择的权利。

电影里并没有直白的阐述所有的细节,留给有故事的人自己去揣摩、去联想、去回忆。

时而镜头会转给女主角养的那只猫,用猫的视觉,猫的思维,猫的时间来描述这种“简单”的小动物的每一天是什么样的节奏。喵星人片中数次说出,“我不懂她的语言”,但是它却能读出主人心中的颜色。在她最脆弱的时候,神奇的帮她重新振作起来。但,反观我们自己,及时我们能听懂对方的语言可却不意味着我们真的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也许如果我是只猫,正因为我听不懂所以会更去关注更去努力从表情里读出心声也说不定。

想想自己出来闯荡也已经过了8年。8年前,很幸运的我身边有个人陪着我走过了在新的舞台上我最为动摇最为无力最不被灯光照耀的那个年代。

愿你也会拾到一只照顾你的猫。


哦对了女主的声优(花澤香菜),声音一直听着好熟悉总觉得在哪里听过,原来是PSYCHO-PASS里的常守朱 (つねもりあかね),以及監獄学園里的緑川花(みどりかわ はな)。

2016年5月14日

感冒了才知道平时的健康有多珍贵,人性啊。。趁着这次感冒的机会理直气壮的请了一天病假,感冒引起的阵阵头疼还是第一次。躺在床上百无聊赖的打开Netflix,无意间看了一集亜人,一看就是一整季。。好在只有13集。

亜人

如今这种科幻题材的故事真是构思的很缜密了。好看的不仅仅是种种超能力,更重要的是整体社会如何看待这种异端,政府如何应对这种突变。

对不死身进行药物实验的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用自己的眼睛去亲历那个残忍的现场又是另一种滋味。逃生后对人类产生愤恨也是十分合情合理。而我们这个男猪脚却又偏偏是个怪胎,时而人性时而无情,他自己的妹妹用两个字概括了他哥哥的为人:垃圾。。。

估计也是到了审美疲劳的时期吧,像海贼王路飞那种无脑横冲直撞的多了,弱小正太却又兼有无比正义感的主角也是满街都是,也该是时候来点非主流的主角了。亜人里的这个永井圭就是有点死钻合理性胡同的感觉。高智商的自私自利,手机的朋友名字都是朋友1,朋友2这种完全用数字代替了。

故事的开篇展开的很精彩,连续几集的逃亡着手旁人心里捏把汗。摆脱了追捕后就是看其他仍然存活的还没暴露的其他亜人的反应了。有些人喜欢或者平凡的生活,有些则是想要颠覆政府。后者的头头通过电视传达了野心,有意思的是表面上说的全是人话,只有“有故事的人”,也就是亜人才能听出其中隐藏的消息,并且也亜人独有的方式进行回复。这种双重消息与我最近正看的另一部漫画プラチナエンド很是相近。

音乐方面,OP、ED还有背景音乐都很给力,尤其喜欢亜人黑粉光环的那个音效。画质画风也是不错。

第二季是在16年的10月份播出。另外还有剧场版三部曲,没时间的可以直接看剧场版,也能了解下剧情。

2016年5月06日 #movie

丹麦女孩

惊叹两位主角的演技,男主角Eddie Redmayne演过The Theory of Everything,令人赞叹的演技当时就已领教。而女主角Alicia Vikander竟然是和Ex Machina的女主角同一人,完全没有认出来。

看完之后陷入一片沉寂,感叹作为一个平凡人有多幸福。影片的震撼久久不肯退去,于是上网搜了搜相关历史资料。原来是有同名的小说,是根据1930年代出版的Man into Woman而进行的虚构改编,电影是在其上面的又一段艺术创作。这样下来真正的历史与电影就相差很多了。

无休止的挖坟才发现,只能说电影里两位的演技太好,把故事升华到了十分凄美的成分。而剧情上做的艺术加工也是很有计划的缭乱了观众,虽然不是完全的忠于历史却足以称得上是部相当不错的电影,适合一个人看。

The Danish Girl - IMDB链接

2016年4月16日

アニ・レオンハート(亚妮·雷恩哈特)。到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在进击的巨人里这个角色会如此的吸引我。

她狠。自幼随父学习格斗术,她的脚踢无人能比。体格再魁梧的大汉在她脚下也是一脚就凌空飞起然后屁股着地的份儿。

她颓。成天拉着脸。在这个"荒谬的士兵过家家"的群体里没有什么值得放在心里的。一切都是过场戏。

她美。刚柔并济的美。她我行我素,无拘无束却又与授予的任务自相矛盾,摆脱不了的命运。偶尔流露出的真实的自我诉说着对现实的愤慨与对未来的境景。

続きを読む…

她从没懂事的时候开始就从父亲那里学习了格斗术,然后被送到了"墙内",扮演着士兵的角色。心中明确知道的只有一个:完成任务,返回故乡。有着这样的背景,面对着周遭形形色色的人群,那又会是种怎样的心情?

有エレン(艾伦)那种急着投胎的奋青,成天喊着要去前线杀巨人(即アニ的同类);也有ジャン(约翰)那种想回内地,抱着铁饭碗过安稳日子的"公务员";还有那种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而参军的路人甲乙丙丁。

アニ心里清楚的知道,这不是我的圈子,我不属于这里,也没必要在这交朋友,那样只会将来更麻烦,我只是个卧底,等我完成了任务就水运和你们拜拜了。


「お前・・・何のために戦ってんだ、どんな大義があって人を殺せた!?」这是エレン与アニ变成巨人对峙时エレン心中的疑问。“你到底为什么在战斗,又有什么大义允许你够如此地滥杀无辜?!”这个问句可能是我看完《进击的巨人》26集动画片之后久久造留在脑海里的一个问题。我也很想知道,这些能变成巨人的少男少女们,怎能如此了然的撕揑捻踏活生生的人。

在我读完了单行本19巻后我似乎找到了这个答案。在番外篇的「Lost Girls」里似乎我的想法也得到了肯定,就是一点:回到故乡。就是这么一个很简单却又绝不可动摇,不会动摇的信念。

有些时候,做一件大事,并不需要你有什么崇高的伟大的理想。アニ、包括“队友”ライラー(莱纳)和ベルトルト(贝尔托特),他们心中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回到故乡,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为此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无所谓了,可以惨无人道,可以背信忘义。这并不代表不会受伤,加害者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但却依然,要执行下去,执行到底。

エルヴィン·スミス(艾尔文·史密斯),这位調查兵团的最高司令员,一次又一次的推行壁外调查,失掉了一只胳膊也照样无畏地继续和巨人战斗下去。理由,他自己也清楚的很,他不是为了人类的自由而战,为的也是一己私欲:就是要亲眼目睹与见证自己父亲当年告诉他的世界的真正的来龙去脉。为此他牺牲了很多很多士兵的生命,在那些堆积的尸体上他才能站的高看的运。他无意掩盖心中的愧­疚,却也依旧直视技撑自己向前的私欲。

在「Lost Girls」里有一幕アニ和喵星人玩耍的场面,还有她第一次吃到ドーナツ(甜甜圈)时的情景。其实不管是士兵也好战士也是,卸下肩膀的担子,谁没有可爱的一面。


不知道アニ的下场会如何。人一旦选了自己的立场站到"一边"的时­候,与"另一边"就只能是敌我关系了。愿她能有一个好的结尾。

也许是庸人自扰,但,活在一个,至少自己身边还是和平的世界里,真的应该感到庆幸吧。虽然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时间上,空间上,但至少此时此刻,如果你读到了这段文字,希望你也能感­受到片刻的宁静。也许现在我们所经历的苦恼,对于身处战火中的人来说,本身就是种奢侈。除了得到一种释然以外,更重要的是用这片刻的宁静与深思,来整理好自己麻乱的情绪来面对明天的挑战。

2016年4月02日

Dexter这部美剧我也是一直跟了好几季。中文译成《嗜血法医》,第一印象就是感觉名字有点俗,有点中二,总会联想到魔兽里面的萨满的嗜血技能,以为很狂暴。看了以后才发现很是适合自己的一道深夜晚餐。

很喜欢在劳累了整天之后,晚上静下来一个人慢慢的看,慢慢的品。有的时候感觉现代人,或者说自己,其实和这个Dexter很像(除了我们不嗜血不杀人以外)。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上班或下班,外面还是家里,有的时候都要戴上各种假面扮演各种角色,即使内心感觉不到什么也还是要演出个人们期待的悲欢离合。唯有当夜幕降临,真实的自己才会浮现出来,才会有时间去,花时间来照顾自己。

Dexter的父亲对他下了定义:“遵守我交给你的code(行为准则),你内心深处的那个野兽,让你无法交到朋友,更别提有家庭,扮演好一个正常人,don't get caught”。特殊的是Dexter的父亲自杀了,于是他只能在心中幻想着和父亲的对话,证明自己有能力去爱人去保护人,找到接受真实自己的知己。这种特殊的手法感觉遥远却真实。多少人活着,累着,博着,的一个理由就是想证明自己给父母,证明说,你对我的定义是错的,我一直有在努力,我在有所作为,为什么你依然不能重新审视我。

Dexter的哥哥Brian Moser,妻子Rita,情人Lila,“知己”Miguel Prado,这些人来过,也走了。带给了他对人生的希望,也带走了他的种种幻想,给了他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我们也是这样在人生的跌跌撞撞种拼命的去寻找一种解释,一种能说服自己的理由。Why me? 只有自己能回答。

每当听到一集结尾时Dexter的内心独白,不管是否我感悟到了他所感悟到的东西,都会带给我一种内心的平静。让我卸掉一切伪装,让我面对真正的自己,真实的感受:疲惫、彷徨、自责、愧疚、忏悔。有的时候纳闷是否沉浸在这种夜幕当中是否也是种逃避,还是种疗伤。

Astor's Birthday Party,绝佳的单曲循环。

另外一个推荐是Hide Your Tears

2016年1月19日 #movie

好久没看电影了。

毫无先入观的情况下看一部电影,多少会觉得自己的观点是纯粹的,无偏好偏见的。这次是连预告片都没有看,一切都是新鲜的。

感觉这部里的刘德华就像是在演他自己,些许残留的口音反而觉得亲切。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动作戏,就是坐在板凳上演,拼的纯实力。有的时候觉得,好像能看到这些电影演员的机会比自己的高中同学的次数都要多的多。时间久了,有种莫名的“久别重逢”似的感觉。

自从《无间道》以来我对刘德华的演技是彻底拜服,而且次次都有突破,宣这部电影看也纯粹是因为封面我唯一认识的“脸”就是他的。

看完不禁妄想,如果我被绑了,我最不想让谁担心,我会叫谁来帮我,我有哪些话是攒了一辈子没有说,最后哪怕是说给绑匪听也想说完再上路,我又会后悔哪些事,怀念哪些人。如果人生就留给我最后那10分钟了,我还能保持自我吗,人生这场戏,过的真的有意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