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3日

2018年看过的那些电影

反思自己为何成为了商业宣传的俘虏

去年已经过去了。
新年伊始我就甩出了这么一句,逻辑上毫无破绽、实质上毫无意义的废话。😅

2018年,零零散散也是看过不少电影,简单回顾一下。

三部留下印象的作品

movies-i-watched

继续阅读

A Quiet Place(寂静之地)

独特的设定,寂静里的惊悚,有一种别致的压抑感。像林中的那位老人一样,最后这位爸爸也是一声呐喊,喊出了压抑了太久太久的愤恨之情,壮烈地绽放然后凋谢。

与近期的Bird Box(蒙上你的眼)虽然情节上有相似的地方,但我设想了一下,如果同样是在这么个没有天理的世界下人类被肆意的璀璨,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不可以出声,一个是不可以见光,你会选哪个?我觉得至少让我骂几句“苍天啊!!”,我还可以解解恨,如果连那个都不可以,我可能真会疯掉吧。。

只可惜在这个大气都不敢喘的环境下,影院里却有人在嘎吱嘎吱大吃爆米花。。。怪兽第一个就应该把那人叼走。

10 Cloverfield Lane(科洛弗道10号)

悬疑与科幻完美结合。谁是恶人,谁在说谎,天窗外究竟是净土还是乱世。重见天日的时候,面对过去懦弱的自己,你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告白(改编自日本作家凑佳苗的同名小说)

读了原著小说以后无比震撼,忍不住看了真人版电影。大胆的慢镜头把那隐藏在少年心里的邪恶嘴脸毫无保留的一层层撕开。与俗套的片尾不同,这里没有豁然开朗、没有大赦仇敌,探明真相以后的森口老师是毫不留情的彻底击垮害死自己女儿的凶手。这种狠劲,真实、恐怖、毛骨悚然。

电影里独创的一段戏是,老师在漆黑的路灯下走着走着,也许是想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忍不住蹲下来颤抖、咆哮,镇定之后,回归那凶神恶煞的复仇者姿态,继续昂首挺胸的走下去。

这三部是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可以慢慢咀嚼回味的作品。

看过,而已

这里省去无数吐槽。

还我那两小时

总结

细数下来,好多看过的电影都是可有可无的。如果不是为了写这篇文章的话好多都已经完全忘记了。百无聊赖的时候可以拿来解解闷,但这么认真一想,多少觉得有点浪费了时间的感觉。当然这是观后感,电影本身就是个娱乐行业,太斤斤计较就变得吹毛求疵了。

But,最不甘心的地方是自己为何当初选择了要看那些电影。

好多都是商业炒作的潜移默化。如今的预告片每家都做得很到位,虽然与实际电影大相径庭,但预告片看了以后还是会勾起人的兴趣。偶然看到的海报,偶尔听到的影评,还可以的IMDB评分(有时甚至中庸或者低分反而刺激我的想看心理),一点点冲洗你我的大脑,久而久之,自己就中套了,成为了Mass media的奴隶。

另外一点就是因为影院只会上映一段时间,造成一种“不能错失良机”的心理。完全是Scarcity(稀缺性)在作祟。如果一个电影整整一年都上映,随时都可以看,人们也不会太当回事。如果说下周末就下架了,对那些稍有兴趣的人来说,会有种无形的催促压力,“错过了就没了”。东京到处可见“期间限定”的牌子,服饰也好、餐饮业的套餐也好,都是在刺激人们的非理性的购物心理。Virtual scarcity是人为的,商业的,专门为刺激消费者而量身定制的。

诚然,确实绝大部分的电影当然是在影院里看会更震撼,但并不代表家里15寸的屏幕就把一部好电影渲染成烂片了。影院下架以后,过一段时间就会有DVD,蓝光,Netflix。若是真心想看的电影,去影院无可是非。但如果你是感受到了那种商业的催促作用而赶往影院的话,大可安心地等待商业风暴过去,一辩真伪。

今年为了不被这种商业手法所影响,决定换一种方式:只看朋友推荐的电影,只看小说里提起的电影。朋友推荐的有质量保证,(即便不完全喜欢)过后还可以深入探讨细节。小说里引申的电影可以提供来龙去脉,更好感受小说人物的心理背景。

自己没事给自己找事,非要用另类的方式约束自己的行为,日语里叫“縛り”。今年自己就是尝试这个“映画縛り”,看看会是什么样子吧。

若有推荐的电影,请留言告知。🙇🏻‍♂️

Share on Twitter Share the post
Qihuan Piao

风七

笔名兼游戏内常用名"风七",标准宅男,长居东京。喜好有常、不善言谈,但在这个博客小窝里却是尽其能的大肆抒发阴晴圆缺。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

还有用英语日语写东西,有兴趣的话不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