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3日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许都有那么一刻是你认识到了父母的平凡。

儿时是那般地仰视,可终有一天认识到了原来他们也只是天下间普普通通的人,只是儿童的我们自然地把他们神化了而已。许是领悟,亦或是顿悟,有些人也许清晰地记得那一天,而我的记忆模糊,却是想不起来。但依稀记得心里多少有些释怀,有些懂得,还带着点伤感。

而后自己慢慢长大,过了青年,步入中年。依然是在很模糊的时间线上不知不觉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弱小。不,与其说是自己的弱小,倒不如说是人类的弱小。就像《海贼王》里的路飞,可以说是年少时的狂妄自信吧,逢人便说自己是要当海贼王的男人,直到痛失哥哥艾斯以后才意识到了自己的弱小。痛哭着仰天长啸“什么海贼王啊,我实在是太弱了”。也许很多人也会用不一样的方式来表达对一样的感受吧。

我也像热血漫画里许许多多的主人公一样,年轻时认为自己有超强的毅力与非凡的实力,只要努力就可以走向向往的巅峰,可巅峰长什么样,却很模糊。也许只不过是因为很多人都在寻找着那个所谓的“巅峰”,于是自己也随波逐流地抬头看而已吧。

认识到了自己的平凡其实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被背叛后会心碎,伤了人会自责,委屈时会寻安慰,得意时会翩翩起舞。正是走了弯路付出了代价体会到的这些个世间常情,使我能从多元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摆脱了曾经的不白则黑的草率鲁莽的世界观。

有趣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给人建议的场合反而是越来越少了。于年少轻狂时的我来说,儿女情长、职场纠纷就像是白纸黑字一样了然,“你该这么这么做”,我是那般的“理性”与“正确”。现在反倒是说得少、听得多了,甚至好多时候是什么都说不出来,只能一起默守沉默来表示“我与你同在”。当事人也许都心知肚明自己该怎么做,只是迈出那一步太难太需要勇气,所以才无法决断。我也未曾能迈出那一步,己所不“能”勿施于人。作为倾听者,有时能做的也许就是用心地倾听,然后默默地守护吧。

就是这般平凡的我们,与平庸的区别在哪里呢?

“平庸”在百度知道里的解释是“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平庸也指平凡的人做着寻常的事,一生碌碌无为,寻常且不突出,总是依附如风,无法鹤立鸡群,做到万众瞩目”。

够厉害,鹤立鸡群、万众瞩目,真要是每个人都做到了这一点,那谁去当那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平庸”的人呢?这个不靠谱。我想了想,于是有了点自己的看法。

最近读的一本书里有一段很独到的句子。“永恒里的一瞬,还是一瞬里的永恒”。其意境是,人的一生,无论是三个月而夭折的幼婴还是年过百岁的老人,在宇宙的眼里只不过是一眨眼的事情而已,我们是那么的渺小,在则么挣扎也不过是宇宙万物里的一瞬。但在身边的人的眼里,那幼婴与老人却可以成为永恒——只要他们被记得,被缅怀,被爱戴,被小心翼翼地尘封于内在的宇宙里,那么即便是离开了这个人世,即便是记得他们的人离开了这个人世,他们那一瞬的人生也找到了永恒的家园。

如此看来,只要有人在乎我们,关怀我们,我们就早已告别了平庸,我们可以是特殊的存在。我们的存在与所作所为,同样可以使身边的人感到他们是如此的特别。于世间,过着平凡生活的我们也许都是“无为”的凡夫俗子。但于身边的人,我们却绝不平庸,我们彼此活在彼此的内心宇宙里,那是在一瞬即逝的时间洪流里捕捉到的属于我们的永恒。

最后贴上《进击的巨人》漫画第十八卷、动漫第三季12集《旁观者》里的一段。是教官与艾连的妈妈的一段对话。教官感叹自己的平庸时,卡露拉她是如此回答的。

“不是特别的就不行吗?我不这么认为哦。至少这孩子…才不需要变得多伟大,就算没有比别人优越…因为你看,他多可爱啊。所以这孩子已经很伟大了,毕竟他可是出生到这世上了呀。”

进击的巨人,旁观者,不是特别就不行吗?

《进击的巨人》旁观者,这孩子已经很伟大了

2021年2月01日

短短一行字却像是一个艺术品一样。凝聚了太多的感慨。

这是《全职高手》真人版电视剧的主题曲《来自尘埃的光》里的一段歌词,青修作词。

不知是何种魔力,我听过之后便欲罢不能,像是心里有那么一块我从来未能命名的感受,终于得以化为言语、终见天日。

狂妄的青春里总会有那么一些不被他人,甚至不被自己所理解的执着。也许现在你懊恼当初的愚笨,或者依然咬紧牙关想要为其正名,更或许在日复一日的操劳中任岁月冲刷那曾经炽热的心核,默许了冰冷黯淡。

但也许就在某个瞬间,那股熟悉的余温突然袭来,借着手里的一杯酒与耳畔的一首老情歌,那份久违的汹涌紧紧地抓住了自己的心窝。顿时间令我们领悟到,这朝汹涌, 不枉执着。

2021年1月13日 #movie

这部电影根据已故的美国作家Truman Capote(1924-1984)的真人真事改编的。讲述了他为撰写其代表作《冷血》的六年里所经历的非凡的情感纠葛。心力憔悴的他在这次事件之后再未能完成任何作品。

Perry and Capote

我只读过Capote的几篇短篇,像是《One Christmas》、《Christmas Memory》。如此文采飞扬、才华横溢,着实叫人叹为观止。话说几年前我在多伦多的一家书店里偶然发现了《冷血》这本书。包装精致,分量足、价码高,当时一个犹豫没有入手,如今后悔莫及。买了不读不是罪,可不买而错过的话今后会读的几率会更低。走过路过,看到心动的书籍一定不要错过。。。

继续阅读

剧情概要 1959年的冬天,美国堪萨斯城的一家四口被入室抢劫而丧命。Capote在报纸上读到这则新闻后敏感地嗅到了这是个有故事的料,于是亲赴现场取证调查。不久两个疑犯(Perry和Richardo)被捕,判处死刑。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时间从中套料,Capote不惜亲顾律师为两位疑犯辩护,还买通了典狱长获得了面会的机会,通过与Perry的谈话来为自己的新书《冷血》收集材料。 就是这么个你来我往,Capote发现Perry与自己的出身类似,两人的情谊愈发浓厚。Capote一点点的逼近他想要的核心问题的答案,却也殊不知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万劫不复。

这部电影我觉得有两大看点。一是案情本身,文艺青年的Perry的杀人动机究竟是什么。二是Capote与Perry的你来我往之间所经历的心理矛盾与斗争。

先说说Perry这个小伙。出身的凄惨却并未影响他的文艺气息。他的素描功力了得,人物像活灵活现。他撰写日记也有年份,里面还有一篇他幻想中的获奖感言。他懂进阶的词,像是“exacerbate”(这词我就不懂😳,受教了🙏),还试图给Capote解释结果被斥责别跟我比智商。他第一次拿到Capote的书,对其封面的意见是: “Your picture is undignified. People recall first impressions.”

就是这么一个小伙,是什么促使他做出了暴杀一家四口的罪行呢?在Capote的穷追猛打下他还是如实地交代了。在入室抢劫时他制止了想要施暴的大老粗同伙,并一一照顾受害者,盖被子垫枕头的。此行本意只为钱财,他只是迫于生计,杀人放火他也许想都没想。当发觉这屋子里没有他们想要的重金时,他劝告同伙就这么一跑了之少惹事。

Perry也许潜意识里意识到了这家的男主人其实过的就是他的理想。在他眼里这位男主人不仅仅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绅士而已,对Perry来说这是一个象征,也是一种向往。如果有那么一个平行世界Perry能够公平地出生,免于贫瘠与鄙视,可以全身心地施展自己的才华的话,也许他也可以在这幽静安详的小巷里建立起自己的四口之家,也许他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扬名四海、受万人尊宠。

他给这家的男主人松绑,告诉他们一家都会没事的时候,Perry从男主人的眼神里看到了对方对自己无比的畏惧,那种畏惧里除了恐惧,还带有另一种确定的含义:男主人认定了Perry就是和那大老粗同伙是一路子的人,是会杀人不眨眼的“kind of person”。从男主人的神情里读出了这些分支细流的Perry恼羞成怒。当被自己的理想所畏惧、所抛弃,这也许比直线的鄙视更为残忍,这不仅羞耻,更是种羞辱。于是,Perry怒火中烧。当他回过神的时候,他的身体早已“本能”地割开了男主人的喉咙。杀人偿命,但也许于当时的Perry来说这是他的一种“自我防护”吧。暴力,往往只是用来掩饰自己的脆弱。

最后Perry被送往“necktie party”。黑夜寒气,他扫了一眼目送他归西的众黑衣人们。当他发现那位当初逮捕他的警长的时候,他竟然过去真切地和人家握了手,扬起嘴角微微一笑说了一句“Nice to see you”。也许在自己真的就要离世的时候,哪怕是有那么一个熟人露面,即便这个人是逮捕了自己的人,也好比被一群陌生人围观而孤独痛苦地自己走要好吧。

Perry: Is there anybody from the family here?
Warden: No, Perry.
Perry: Well, tell them… I can’t remember what I was gonna say for the life of me.


当然,Capote也有去,也许是作为Perry唯一的一个朋友目送了他的最后一程。当Perry的脚底悬空,咯噔一下被绞刑的时候,我们看到Capote的肉心也跟着咯噔了一下。

至于Capote,我起初并没有看懂。他一边把Perry当做写书的底料,另一边却又真心流露地与其交流肺腑之言。到底哪个是真的?原来哪个都是真的,都可以是真的。人心本就是自我矛盾的。若Capote是彻头彻脑地利用Perry,或是破釜沉舟地帮助Perry,他都不会伤得这么深吧。就是这两股真心的膨胀冲撞最后击垮了Capote。

Capote: So Jack thinks I’m using Perry, but he also thinks I fell in love with him when I was in Kansas. Now, how both of those htings can be true is beyond me.
Lee: Well, did you? Did you fall in love with him?
Capote: I don’t know how to answer that…. It’s as if Perry and I grew up in the same house, and one day he stood up and went out the back door while I went out the front.

我想到了《Sweet Home》里面的一句台词:“天主不会让你经历你承受不了的试炼,但他似乎太高估人类了。”

至于Capote那酸甜苦辣的细节,还是在电影里慢慢品味吧。


不知今后我还会不会在世界的哪个拐角再找到《冷血》这本书,到时我一定不会再错过了。

2020年5月05日 #movie

这是一部很耐人寻味的电影,戏中的沉默诉说了更多的故事。在放下酒杯,长舒一口气后,直让你感叹岁月的惆怅与无奈。

虎尾的海报。本海报作品的著作权属于电影的发行者(Netflix)、电影的出品方(Netflix)或者海报设计者

继续阅读

他本可以是个孝子。看到母亲过度的劳累,他发誓自己有朝一日要带她去美国过好日子。母亲调侃以后一笑而过,而他却没有放弃过这个承诺。他选择了高攀老板的女儿,放弃了红颜知己。到了美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劳动后,终于等到了可以把母亲接过来的那一天,可母亲却没有来。他是有能力实现自己的诺言了,却殊不知原来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直到入土,他的母亲也没有离开台湾。

他本来热爱音乐。初到美国,刚一落脚,他放上自己最心爱的唱片回过头来问妻子会不会跳舞。可两人的世界大相径庭,他也只能耸耸肩抿着嘴,静静地坐下,没有勉强她。他因工作忙碌无暇陪顾她,特意买了个简陋的电子琴当礼物,可最终那也只是沦落成了积灰的摆设。两人的婚姻里残忍般的没有任何共通点。当妻子怀孕准备搬家时,他望着从台湾带过来的一张张唱片,沉默片刻后,对妻子说,扔了吧。

他并不是懂得体贴的人。岁月的摧残,循环的劳累,冰冷的家庭,未解的心结,造就了铁石心肠般的他。对妻子的梦想,他泼了冷水。对女儿的伤口,他撒了把盐。在婚姻崩盘的时候,他粗暴地再一次蹂躏了妻子那曾经娇柔稚嫩、如今伤痕累累的心房。也许种种的人生挫折,早已使他放弃了对家庭做出任何付出。我知道一个麻木拙笨的男人会是多么的可恶可憎,同时又是那么的可怜无助。

他也想照顾女儿。可在一个残缺的家庭中长大,组建着另一个残缺的家庭的他,就像是个情感文盲一样,不懂得如何去体贴体谅他人。那个曾经爱哭爱说话的少年,如今竟成了沉默寡言的老人,就像是干涸了的湖水,家人从他的眼神里无法看到任何感情的流淌。在女儿一个人收拾派对的残局的时候,他留了下来,默默地陪她一起洗碗。这就是他唯一的、仅有的表达父爱的手段了吧。

他也是性情中人。在与老相好久别重逢的时候,他神采飞扬、兴高采烈,嘻笑着说这次他付得起钱,他们再也不用吃完撒腿就跑了。可是她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拥抱,告别。她解了心结,欣慰的离去。而他则是默默地看着人家远去的背影,目睹自己封印多年的情感彻底地灰飞烟灭。

最后他带着女儿回到自己的老家–台湾虎尾。望着支离破碎的旧街道,他对女儿说:“这里以前有个酒吧,我和她常去那里跳舞。”
女儿用生硬的中文问道:“她叫什么名字?”。
他目不转睛地望着酒吧的方向,望着那不可触及的往事,轻轻地吐出那两个字:“阿媛”。
说罢,他内心汹涌,痛哭流涕。他的青春从这里开始,也过早地在这里结束。“The worst part is", 亲手埋葬那段感情的人,正是他自己,而为此受伤的人,却不只是他一人。


我从他的人生里看到了太多熟悉的影子,有我父亲,有我,还有那数不清的一代代一个个笨拙痴情顽固石化的男人们。

第二天,这部电影的韵味依旧,于是我放起了S.H.E的《你曾是少年》。

“有些时候,你怀念从前日子”
“可天真离开时,你却没说一个字”

2019年1月13日 #movie

2018年看过的那些电影

反思自己为何成为了商业宣传的俘虏

去年已经过去了。
新年伊始我就甩出了这么一句,逻辑上毫无破绽、实质上毫无意义的废话。😅

2018年,零零散散也是看过不少电影,简单回顾一下。

三部留下印象的作品

movies-i-watched

继续阅读

A Quiet Place(寂静之地)

独特的设定,寂静里的惊悚,有一种别致的压抑感。像林中的那位老人一样,最后这位爸爸也是一声呐喊,喊出了压抑了太久太久的愤恨之情,壮烈地绽放然后凋谢。

与近期的Bird Box(蒙上你的眼)虽然情节上有相似的地方,但我设想了一下,如果同样是在这么个没有天理的世界下人类被肆意的璀璨,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不可以出声,一个是不可以见光,你会选哪个?我觉得至少让我骂几句“苍天啊!!”,我还可以解解恨,如果连那个都不可以,我可能真会疯掉吧。。

只可惜在这个大气都不敢喘的环境下,影院里却有人在嘎吱嘎吱大吃爆米花。。。怪兽第一个就应该把那人叼走。

10 Cloverfield Lane(科洛弗道10号)

悬疑与科幻完美结合。谁是恶人,谁在说谎,天窗外究竟是净土还是乱世。重见天日的时候,面对过去懦弱的自己,你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告白(改编自日本作家凑佳苗的同名小说)

读了原著小说以后无比震撼,忍不住看了真人版电影。大胆的慢镜头把那隐藏在少年心里的邪恶嘴脸毫无保留的一层层撕开。与俗套的片尾不同,这里没有豁然开朗、没有大赦仇敌,探明真相以后的森口老师是毫不留情的彻底击垮害死自己女儿的凶手。这种狠劲,真实、恐怖、毛骨悚然。

电影里独创的一段戏是,老师在漆黑的路灯下走着走着,也许是想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忍不住蹲下来颤抖、咆哮,镇定之后,回归那凶神恶煞的复仇者姿态,继续昂首挺胸的走下去。

这三部是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可以慢慢咀嚼回味的作品。

看过,而已

  • Mission Impossible - Fallout(碟中谍6:全面瓦解)
  • Deadpool (死侍)
  • Deadpool 2 (死侍2)
  • Crazy Rich Asians(摘金奇缘)
  • Ocean’s 8(瞒天过海:美人计)
  • The Meg(巨齿鲨)
  • The Dark Tower(黑暗塔)
  • Ready Player One(头号玩家)

这里省去无数吐槽。

还我那两小时

  • 神さまの言うとおり(要听神明的话)
  • Illang: The Wolf Brigade (人狼)
  • GTO Drama Special(麻辣教师电影版 GTO 1998年作品)

总结

细数下来,好多看过的电影都是可有可无的。如果不是为了写这篇文章的话好多都已经完全忘记了。百无聊赖的时候可以拿来解解闷,但这么认真一想,多少觉得有点浪费了时间的感觉。当然这是观后感,电影本身就是个娱乐行业,太斤斤计较就变得吹毛求疵了。

But,最不甘心的地方是自己为何当初选择了要看那些电影。

好多都是商业炒作的潜移默化。如今的预告片每家都做得很到位,虽然与实际电影大相径庭,但预告片看了以后还是会勾起人的兴趣。偶然看到的海报,偶尔听到的影评,还可以的IMDB评分(有时甚至中庸或者低分反而刺激我的想看心理),一点点冲洗你我的大脑,久而久之,自己就中套了,成为了Mass media的奴隶。

另外一点就是因为影院只会上映一段时间,造成一种“不能错失良机”的心理。完全是Scarcity(稀缺性)在作祟。如果一个电影整整一年都上映,随时都可以看,人们也不会太当回事。如果说下周末就下架了,对那些稍有兴趣的人来说,会有种无形的催促压力,“错过了就没了”。东京到处可见“期间限定”的牌子,服饰也好、餐饮业的套餐也好,都是在刺激人们的非理性的购物心理。Virtual scarcity是人为的,商业的,专门为刺激消费者而量身定制的。

诚然,确实绝大部分的电影当然是在影院里看会更震撼,但并不代表家里15寸的屏幕就把一部好电影渲染成烂片了。影院下架以后,过一段时间就会有DVD,蓝光,Netflix。若是真心想看的电影,去影院无可是非。但如果你是感受到了那种商业的催促作用而赶往影院的话,大可安心地等待商业风暴过去,一辩真伪。

今年为了不被这种商业手法所影响,决定换一种方式:只看朋友推荐的电影,只看小说里提起的电影。朋友推荐的有质量保证,(即便不完全喜欢)过后还可以深入探讨细节。小说里引申的电影可以提供来龙去脉,更好感受小说人物的心理背景。

自己没事给自己找事,非要用另类的方式约束自己的行为,日语里叫“縛り”。今年自己就是尝试这个“映画縛り”,看看会是什么样子吧。

若有推荐的电影,请留言告知。🙇🏻‍♂️

2018年4月24日

如题。前些日子回国,正好亲戚们聚一起吃了一顿饭。席间我发现并惊奇——虽然这话这么毫无修饰的说出来有点大逆不道——怎么话题是如此的沉闷无聊?😔

A doggy

继续阅读

说身子腰酸背痛;可以理解嘛,人上岁数都会有的毛病。说谁谁癌症突然一天就走了;唉,节哀顺变。说社会上各种诈骗乌烟瘴气;可得小心啊。说谁家小孩长大了开始臭美了;人家都16岁了该美了。但好像话题绕来绕去也就是这些了,说以前吧那故事也都听过好几遍了,说现在吧就是病情、死亡和社会诈骗,说将来吧就是催你结婚催你生小孩。。。(要么就是看着娇生惯养的熊孩子怎么大闹天宫)

记得小的时候亲戚家串门,那时讲“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也就是老实坐着吃饭看电视,等有同龄的小朋友来了就一起玩,不记得那时的“大人”都讲些什么。如今自己长大了,发现聚在一起我也依然没什么想要说的,还是老实坐着吃饭看他们讲,同龄的表哥表姐也都在外市外省外国,几年都见不到一次了。

真希望能多讲点当下的,有趣的,open-ended question。不知道是代沟的问题,还是我才是问题,要求太苛刻。我到60岁的时候,还会抱着我20岁时候的往事念念不忘沾沾自喜,在后辈们前面滔滔不绝吗?还是我60岁的日子变的更加精彩,或是情不自禁地去分享我的TIL,或是耐心聆听年轻人的故事、循循善诱呢?

当我老了,我肯定不是一个风流的老人,但我想当一个风趣的老人。

2018年4月22日 #movie

Ready Player One movie

在看过的各种美国电影里,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先读过原著小说后看电影的。

真没想到这电影能火成这样,因为读小说的时候没觉得有多么的翻天覆般地精彩,凑合吧,读了一遍也就是这个感想,绝不会再读第二遍。

对于我们这些打过游戏的,有着各种网游经验的人来说那VR世界确实很熟悉,但小说里我很反感作者那絮絮叨叨聊美国80年代pop culture的段子,咱没那背景,读也读不懂。在Goodreads上面我有读到一个十分精辟的评语:“nostalgia porn”,这两个词就足以概括这本书有多么的“缠绵”了吧。

继续阅读

回来说电影。视觉效果没差,各种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梗,要比小说里更现代多了。坐我旁边的几个老外朋友很是给力,各种梗全懂,从头笑到尾,余下的我和其他在场的日本观众一脸迷茫。

这些都好说,重点我觉得是剧本相比原著改的很体贴、恰当。整体内容当然有压缩,但不失精髓,三个试炼也是有所简化,易懂。最重要的是电影里更侧重于“人性”,想要通关,靠的不只是对美国80年代pop culture的知识,而是要了解Halliday这个人。他的初衷、他的悔恨、他的寄托。

小说里大量的篇幅用来描述人们为了通关疯狂的推敲Halliday喜欢的电影、歌曲、游戏等等,给我一种他“相当宅”的印象以外,对他这个人本身似乎没有任何其他的感觉。谢天谢地剧本是把这个改掉,从一个“porn”走向更为正统、大众而不是个性的路线。

值得一看。


突然想起以前打魔兽世界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叫“特务小便”的人。当然“小便”是我给他起的外号,真的ID是叫“小灵”还是什么的忘了,经过我的推广,所有人都叫他小便😂。有一次还真的线下见面了,和游戏里一个样,挺有意思的一段回忆。

2018年4月18日 #tvshow

the walking dead season 8, Rick vs Negan

赋闲在家,一口气看完了The Walking Dead第八季的下半部。有些感慨,拿来分享与缅怀。

先说说老话吧。这部剧也追了8年了。还记得2010年的那个晚上黑灯瞎火的自己看了第一季的头两集,那真是看得胆战心惊。可能是当时确实拍得用心,也可能是自己如同初生牛犊一样刚进入那行尸走肉的世界,每个僵尸的战斗力都显得无比高大,还是成群结队的,遭遇必死无疑。

8年后的僵尸,主人公们和作为观众的我也早已习以为常。就像是掰一块脆皮烂肉一样,一刀一个,僵尸们早已失去了当年之勇,而剧情的焦点也从在那个末世求生存转为透过每个不一样的大小群体来展现人类的善恶美(当然“恶”更多些)。

那些恶人们都不是生来的恶棍,当年Rick的铁哥们儿Shane,滑铁卢般的Governor,中途简略无数,再到近来的Negan,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历史。看他们如何在那个失去了秩序的世界里反抗生存,扼制一部分的人性,放纵另一部分的野性,是我觉得这部戏的精髓所在。科幻作为一个媒介,就像是把照妖镜一样,更直观更丑陋的暴露人的本质。

继续阅读

回到第八季。Negan的登场追溯到第七季,痛失两名大将的Rick队伍先是被彻底摧毁,完全丧失了反抗的念头,纵然想要报仇但也只能做牛做马。而我们看到的也更多的是Negan的专治、残暴与蛮横,以及他手下的Saviors有多么的坚不可摧。

通过两季的时间,Negan背后的故事以及他的统治思想也终于一点点的展现了出来。那看似嗜血的Lucille的“一棒遮天”后面也是有那么一套理论,有那么个系统,绝对的暴力阶梯,而且仿佛还一直都很有效,直到Rick他们的出现。

而Rick为了报仇也已经是走的太远太远,撒谎已然就像放屁一样,面不改色,昂首挺胸。同样暴走了的Morgan在最后一集对Rick说道,“We are worse than we were, me and you. We are.” 已经忘了当时看的字幕是如何翻译的了,如果按我现在的感受来翻的话可能是这样:“我们比以前的我们都人渣,你和我,真的。”

Rick最后和Negan单挑时也是使诈,抛出自己死去的儿子来进行精神打击,伺机使出杀手锏。这样的“英雄”,我们要吗?我们会跟随他的步伐吗?我不知道。

通过这两季,我已经对他们的剧本组失去信心了。线拉的太长,人物太多,每个人的内心蜕变都显得那么的僵硬与突然,上一集里像是三岁小孩一样嚷嚷报仇,下一集里立马就变得通情达理。看三秒就能让人猜透这集里这个人物是什么搞头。而善与恶之间那良心的徘徊也显得单薄,就像是小学里的书本一样弱不禁风。这样单调冗长且缺乏说服力的情节,(动作戏就不用提了…)作为看了整整八个季的人来说,真的是心寒。相比看过的Breaking Bad, Better Call Soul, Fargo, Black Mirror, Westworld等等,都差的不是一截半截。曾经我是拿着纸笔记着精彩片段的时间好来写下那名言警句,如今我双手嗑瓜子一集下来也不觉得要记录什么 😔

不过嘴巴上这么骂,出了第九季估计我还是要跟下去吧…人都想要个了结,无论好坏。新一季的Showrunner也换成了Angela Kang,(虽然也是这部剧的老写手了)希望会有一些新的改变,精彩些吧。

2018年4月15日

car

坐在副驾的位置上,望着窗外的夜景,我们载着疲惫的身子驶往居所。已是傍晚时分,万家灯火灯火通明。一首莫文蔚的《阴天》,仿佛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学生时代。那时的生活,那时的城市,那时的回忆,那时的痛楚,那时的无力的挣扎,那时的无声的呐喊,全都一同封印在了一首首老歌里。

世界也仿佛随着音乐一同简化了,剩下的只有天上的月亮,地上的公路,眼前流动的汽车,耳边流淌的情歌。明知自己在以时速80公里的速度向前迈进,一道道过往的风景却以更压倒性的风势涌入脑海,吹散了我那逐年构筑起来的层层保护伞,把我的芯就那么赤裸裸地暴露在了那河流里。迫不及防的我起初慌乱万分,但那熟悉的温度瞬间安抚了我,收留了我。也许不用达到相对论里说的那种光速,我们也可以简单地做到让时间倒流,然后尽情的故地重游。

也许这就是那些爱开车兜风的人说的意境吧。在这个简单的世界里,你也不是你,我也不是我,眼前蔓延开来的黑暗里有的只有一个个冒着红光绿光的移动的方块,而我们所处的空间与外界是那么的接近却又是那么的独特,宛如我们得以主宰一切,向左,向右,上一首,下一首。不是速度与激情里的暴力肌肉,我们手握的是速度与回忆。

不经意间我也一起哼了起来,试图更久地依附在那条时缓时急的溪流里,就这样带我去看海吧。

P.s. 感谢在旁边一直认真安全驾驶的小松松同学。

2018年4月12日

airplane

今天他老60大寿。想想多年来我也没能陪他过过生日,这次该尽尽孝了。60岁,就一次。从东京飞回沈阳。他一直说,别回来了,破费什么。不过想想,赚钱为了什么。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试想一下,如果我60岁过生日的时候,也许我也会想看一眼儿女吧。

继续阅读

我有一个远房亲戚,该叫大爷吧。他的孩子是个客机飞行员,工作后就定居在了天津。平时也是很少回沈阳陪他爸爸,过年过节也都不回来。这些年我回国虽然次数不多,但任何亲戚聚会的场合下也从来没见过他。

那位大爷有个习惯,进屋以后就喜欢找靠窗子的地方坐。有一次我妈妈搬家,有落地窗,阳台也很宽。他第一次来拜访的时候就是坐在了靠窗户的沙发上,这时外面一架客机飞过,他站起来望着窗外,再抬起手腕看看表,说:“小昭现在上班,他可能就是在开那家飞机呢。”然后就一直那样翘望着外面那湛蓝的天空出了神…

看到那个背影真觉得心里酸酸的。

这些年,我们这些海外游子背井离乡,越飞越高,却是很少降落,“落叶归根”这个词已经是遥不可及。留下了一位位老人,遥望着天空,将牵挂寄托给那穿越重重雾霾的飞机。


最近读一本书,《Don’t sleep, there are snakes》,讲述了住在亚马逊河流域的少数民族Pirahan的语言、文化、价值观等等。书中介绍,他们的语言中,“儿子”一词的意思是”to come”, “the person that came”。我还真不知道这个该怎么翻译成中文,也许是“归来者”吧。即使不唤,即便推却,“他”,也会回来。

这个倒是也对我此行产生了不大不小的影响。和老爸这些年也是经历了风风雨雨,对他的老顽童倾向我也是越来越头疼,但争取我也能做一个“归来者”吧。在他需要的时候,能陪在旁边就好。

祝他60岁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