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3日 #movie

这部电影根据已故的美国作家Truman Capote(1924-1984)的真人真事改编的。讲述了他为撰写其代表作《冷血》的六年里所经历的非凡的情感纠葛。心力憔悴的他在这次事件之后再未能完成任何作品。

Perry and Capote

我只读过Capote的几篇短篇,像是《One Christmas》、《Christmas Memory》。如此文采飞扬、才华横溢,着实叫人叹为观止。话说几年前我在多伦多的一家书店里偶然发现了《冷血》这本书。包装精致,分量足、价码高,当时一个犹豫没有入手,如今后悔莫及。买了不读不是罪,可不买而错过的话今后会读的几率会更低。走过路过,看到心动的书籍一定不要错过。。。

继续阅读

剧情概要 1959年的冬天,美国堪萨斯城的一家四口被入室抢劫而丧命。Capote在报纸上读到这则新闻后敏感地嗅到了这是个有故事的料,于是亲赴现场取证调查。不久两个疑犯(Perry和Richardo)被捕,判处死刑。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时间从中套料,Capote不惜亲顾律师为两位疑犯辩护,还买通了典狱长获得了面会的机会,通过与Perry的谈话来为自己的新书《冷血》收集材料。 就是这么个你来我往,Capote发现Perry与自己的出身类似,两人的情谊愈发浓厚。Capote一点点的逼近他想要的核心问题的答案,却也殊不知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万劫不复。

这部电影我觉得有两大看点。一是案情本身,文艺青年的Perry的杀人动机究竟是什么。二是Capote与Perry的你来我往之间所经历的心理矛盾与斗争。

先说说Perry这个小伙。出身的凄惨却并未影响他的文艺气息。他的素描功力了得,人物像活灵活现。他撰写日记也有年份,里面还有一篇他幻想中的获奖感言。他懂进阶的词,像是“exacerbate”(这词我就不懂😳,受教了🙏),还试图给Capote解释结果被斥责别跟我比智商。他第一次拿到Capote的书,对其封面的意见是: “Your picture is undignified. People recall first impressions.”

就是这么一个小伙,是什么促使他做出了暴杀一家四口的罪行呢?在Capote的穷追猛打下他还是如实地交代了。在入室抢劫时他制止了想要施暴的大老粗同伙,并一一照顾受害者,盖被子垫枕头的。此行本意只为钱财,他只是迫于生计,杀人放火他也许想都没想。当发觉这屋子里没有他们想要的重金时,他劝告同伙就这么一跑了之少惹事。

Perry也许潜意识里意识到了这家的男主人其实过的就是他的理想。在他眼里这位男主人不仅仅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绅士而已,对Perry来说这是一个象征,也是一种向往。如果有那么一个平行世界Perry能够公平地出生,免于贫瘠与鄙视,可以全身心地施展自己的才华的话,也许他也可以在这幽静安详的小巷里建立起自己的四口之家,也许他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扬名四海、受万人尊宠。

他给这家的男主人松绑,告诉他们一家都会没事的时候,Perry从男主人的眼神里看到了对方对自己无比的畏惧,那种畏惧里除了恐惧,还带有另一种确定的含义:男主人认定了Perry就是和那大老粗同伙是一路子的人,是会杀人不眨眼的“kind of person”。从男主人的神情里读出了这些分支细流的Perry恼羞成怒。当被自己的理想所畏惧、所抛弃,这也许比直线的鄙视更为残忍,这不仅羞耻,更是种羞辱。于是,Perry怒火中烧。当他回过神的时候,他的身体早已“本能”地割开了男主人的喉咙。杀人偿命,但也许于当时的Perry来说这是他的一种“自我防护”吧。暴力,往往只是用来掩饰自己的脆弱。

最后Perry被送往“necktie party”。黑夜寒气,他扫了一眼目送他归西的众黑衣人们。当他发现那位当初逮捕他的警长的时候,他竟然过去真切地和人家握了手,扬起嘴角微微一笑说了一句“Nice to see you”。也许在自己真的就要离世的时候,哪怕是有那么一个熟人露面,即便这个人是逮捕了自己的人,也好比被一群陌生人围观而孤独痛苦地自己走要好吧。

Perry: Is there anybody from the family here?
Warden: No, Perry.
Perry: Well, tell them… I can’t remember what I was gonna say for the life of me.


当然,Capote也有去,也许是作为Perry唯一的一个朋友目送了他的最后一程。当Perry的脚底悬空,咯噔一下被绞刑的时候,我们看到Capote的肉心也跟着咯噔了一下。

至于Capote,我起初并没有看懂。他一边把Perry当做写书的底料,另一边却又真心流露地与其交流肺腑之言。到底哪个是真的?原来哪个都是真的,都可以是真的。人心本就是自我矛盾的。若Capote是彻头彻脑地利用Perry,或是破釜沉舟地帮助Perry,他都不会伤得这么深吧。就是这两股真心的膨胀冲撞最后击垮了Capote。

Capote: So Jack thinks I’m using Perry, but he also thinks I fell in love with him when I was in Kansas. Now, how both of those htings can be true is beyond me.
Lee: Well, did you? Did you fall in love with him?
Capote: I don’t know how to answer that…. It’s as if Perry and I grew up in the same house, and one day he stood up and went out the back door while I went out the front.

我想到了《Sweet Home》里面的一句台词:“天主不会让你经历你承受不了的试炼,但他似乎太高估人类了。”

至于Capote那酸甜苦辣的细节,还是在电影里慢慢品味吧。


不知今后我还会不会在世界的哪个拐角再找到《冷血》这本书,到时我一定不会再错过了。

2020年5月05日 #movie

这是一部很耐人寻味的电影,戏中的沉默诉说了更多的故事。在放下酒杯,长舒一口气后,直让你感叹岁月的惆怅与无奈。

虎尾的海报。本海报作品的著作权属于电影的发行者(Netflix)、电影的出品方(Netflix)或者海报设计者

继续阅读

他本可以是个孝子。看到母亲过度的劳累,他发誓自己有朝一日要带她去美国过好日子。母亲调侃以后一笑而过,而他却没有放弃过这个承诺。他选择了高攀老板的女儿,放弃了红颜知己。到了美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劳动后,终于等到了可以把母亲接过来的那一天,可母亲却没有来。他是有能力实现自己的诺言了,却殊不知原来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直到入土,他的母亲也没有离开台湾。

他本来热爱音乐。初到美国,刚一落脚,他放上自己最心爱的唱片回过头来问妻子会不会跳舞。可两人的世界大相径庭,他也只能耸耸肩抿着嘴,静静地坐下,没有勉强她。他因工作忙碌无暇陪顾她,特意买了个简陋的电子琴当礼物,可最终那也只是沦落成了积灰的摆设。两人的婚姻里残忍般的没有任何共通点。当妻子怀孕准备搬家时,他望着从台湾带过来的一张张唱片,沉默片刻后,对妻子说,扔了吧。

他并不是懂得体贴的人。岁月的摧残,循环的劳累,冰冷的家庭,未解的心结,造就了铁石心肠般的他。对妻子的梦想,他泼了冷水。对女儿的伤口,他撒了把盐。在婚姻崩盘的时候,他粗暴地再一次蹂躏了妻子那曾经娇柔稚嫩、如今伤痕累累的心房。也许种种的人生挫折,早已使他放弃了对家庭做出任何付出。我知道一个麻木拙笨的男人会是多么的可恶可憎,同时又是那么的可怜无助。

他也想照顾女儿。可在一个残缺的家庭中长大,组建着另一个残缺的家庭的他,就像是个情感文盲一样,不懂得如何去体贴体谅他人。那个曾经爱哭爱说话的少年,如今竟成了沉默寡言的老人,就像是干涸了的湖水,家人从他的眼神里无法看到任何感情的流淌。在女儿一个人收拾派对的残局的时候,他留了下来,默默地陪她一起洗碗。这就是他唯一的、仅有的表达父爱的手段了吧。

他也是性情中人。在与老相好久别重逢的时候,他神采飞扬、兴高采烈,嘻笑着说这次他付得起钱,他们再也不用吃完撒腿就跑了。可是她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拥抱,告别。她解了心结,欣慰的离去。而他则是默默地看着人家远去的背影,目睹自己封印多年的情感彻底地灰飞烟灭。

最后他带着女儿回到自己的老家–台湾虎尾。望着支离破碎的旧街道,他对女儿说:“这里以前有个酒吧,我和她常去那里跳舞。”
女儿用生硬的中文问道:“她叫什么名字?”。
他目不转睛地望着酒吧的方向,望着那不可触及的往事,轻轻地吐出那两个字:“阿媛”。
说罢,他内心汹涌,痛哭流涕。他的青春从这里开始,也过早地在这里结束。“The worst part is", 亲手埋葬那段感情的人,正是他自己,而为此受伤的人,却不只是他一人。


我从他的人生里看到了太多熟悉的影子,有我父亲,有我,还有那数不清的一代代一个个笨拙痴情顽固石化的男人们。

第二天,这部电影的韵味依旧,于是我放起了S.H.E的《你曾是少年》。

“有些时候,你怀念从前日子”
“可天真离开时,你却没说一个字”

2019年1月13日 #movie

2018年看过的那些电影

反思自己为何成为了商业宣传的俘虏

去年已经过去了。
新年伊始我就甩出了这么一句,逻辑上毫无破绽、实质上毫无意义的废话。😅

2018年,零零散散也是看过不少电影,简单回顾一下。

三部留下印象的作品

movies-i-watched

继续阅读

A Quiet Place(寂静之地)

独特的设定,寂静里的惊悚,有一种别致的压抑感。像林中的那位老人一样,最后这位爸爸也是一声呐喊,喊出了压抑了太久太久的愤恨之情,壮烈地绽放然后凋谢。

与近期的Bird Box(蒙上你的眼)虽然情节上有相似的地方,但我设想了一下,如果同样是在这么个没有天理的世界下人类被肆意的璀璨,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不可以出声,一个是不可以见光,你会选哪个?我觉得至少让我骂几句“苍天啊!!”,我还可以解解恨,如果连那个都不可以,我可能真会疯掉吧。。

只可惜在这个大气都不敢喘的环境下,影院里却有人在嘎吱嘎吱大吃爆米花。。。怪兽第一个就应该把那人叼走。

10 Cloverfield Lane(科洛弗道10号)

悬疑与科幻完美结合。谁是恶人,谁在说谎,天窗外究竟是净土还是乱世。重见天日的时候,面对过去懦弱的自己,你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告白(改编自日本作家凑佳苗的同名小说)

读了原著小说以后无比震撼,忍不住看了真人版电影。大胆的慢镜头把那隐藏在少年心里的邪恶嘴脸毫无保留的一层层撕开。与俗套的片尾不同,这里没有豁然开朗、没有大赦仇敌,探明真相以后的森口老师是毫不留情的彻底击垮害死自己女儿的凶手。这种狠劲,真实、恐怖、毛骨悚然。

电影里独创的一段戏是,老师在漆黑的路灯下走着走着,也许是想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忍不住蹲下来颤抖、咆哮,镇定之后,回归那凶神恶煞的复仇者姿态,继续昂首挺胸的走下去。

这三部是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可以慢慢咀嚼回味的作品。

看过,而已

  • Mission Impossible - Fallout(碟中谍6:全面瓦解)
  • Deadpool (死侍)
  • Deadpool 2 (死侍2)
  • Crazy Rich Asians(摘金奇缘)
  • Ocean’s 8(瞒天过海:美人计)
  • The Meg(巨齿鲨)
  • The Dark Tower(黑暗塔)
  • Ready Player One(头号玩家)

这里省去无数吐槽。

还我那两小时

  • 神さまの言うとおり(要听神明的话)
  • Illang: The Wolf Brigade (人狼)
  • GTO Drama Special(麻辣教师电影版 GTO 1998年作品)

总结

细数下来,好多看过的电影都是可有可无的。如果不是为了写这篇文章的话好多都已经完全忘记了。百无聊赖的时候可以拿来解解闷,但这么认真一想,多少觉得有点浪费了时间的感觉。当然这是观后感,电影本身就是个娱乐行业,太斤斤计较就变得吹毛求疵了。

But,最不甘心的地方是自己为何当初选择了要看那些电影。

好多都是商业炒作的潜移默化。如今的预告片每家都做得很到位,虽然与实际电影大相径庭,但预告片看了以后还是会勾起人的兴趣。偶然看到的海报,偶尔听到的影评,还可以的IMDB评分(有时甚至中庸或者低分反而刺激我的想看心理),一点点冲洗你我的大脑,久而久之,自己就中套了,成为了Mass media的奴隶。

另外一点就是因为影院只会上映一段时间,造成一种“不能错失良机”的心理。完全是Scarcity(稀缺性)在作祟。如果一个电影整整一年都上映,随时都可以看,人们也不会太当回事。如果说下周末就下架了,对那些稍有兴趣的人来说,会有种无形的催促压力,“错过了就没了”。东京到处可见“期间限定”的牌子,服饰也好、餐饮业的套餐也好,都是在刺激人们的非理性的购物心理。Virtual scarcity是人为的,商业的,专门为刺激消费者而量身定制的。

诚然,确实绝大部分的电影当然是在影院里看会更震撼,但并不代表家里15寸的屏幕就把一部好电影渲染成烂片了。影院下架以后,过一段时间就会有DVD,蓝光,Netflix。若是真心想看的电影,去影院无可是非。但如果你是感受到了那种商业的催促作用而赶往影院的话,大可安心地等待商业风暴过去,一辩真伪。

今年为了不被这种商业手法所影响,决定换一种方式:只看朋友推荐的电影,只看小说里提起的电影。朋友推荐的有质量保证,(即便不完全喜欢)过后还可以深入探讨细节。小说里引申的电影可以提供来龙去脉,更好感受小说人物的心理背景。

自己没事给自己找事,非要用另类的方式约束自己的行为,日语里叫“縛り”。今年自己就是尝试这个“映画縛り”,看看会是什么样子吧。

若有推荐的电影,请留言告知。🙇🏻‍♂️

2018年4月22日 #movie

Ready Player One movie

在看过的各种美国电影里,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先读过原著小说后看电影的。

真没想到这电影能火成这样,因为读小说的时候没觉得有多么的翻天覆般地精彩,凑合吧,读了一遍也就是这个感想,绝不会再读第二遍。

对于我们这些打过游戏的,有着各种网游经验的人来说那VR世界确实很熟悉,但小说里我很反感作者那絮絮叨叨聊美国80年代pop culture的段子,咱没那背景,读也读不懂。在Goodreads上面我有读到一个十分精辟的评语:“nostalgia porn”,这两个词就足以概括这本书有多么的“缠绵”了吧。

继续阅读

回来说电影。视觉效果没差,各种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梗,要比小说里更现代多了。坐我旁边的几个老外朋友很是给力,各种梗全懂,从头笑到尾,余下的我和其他在场的日本观众一脸迷茫。

这些都好说,重点我觉得是剧本相比原著改的很体贴、恰当。整体内容当然有压缩,但不失精髓,三个试炼也是有所简化,易懂。最重要的是电影里更侧重于“人性”,想要通关,靠的不只是对美国80年代pop culture的知识,而是要了解Halliday这个人。他的初衷、他的悔恨、他的寄托。

小说里大量的篇幅用来描述人们为了通关疯狂的推敲Halliday喜欢的电影、歌曲、游戏等等,给我一种他“相当宅”的印象以外,对他这个人本身似乎没有任何其他的感觉。谢天谢地剧本是把这个改掉,从一个“porn”走向更为正统、大众而不是个性的路线。

值得一看。


突然想起以前打魔兽世界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叫“特务小便”的人。当然“小便”是我给他起的外号,真的ID是叫“小灵”还是什么的忘了,经过我的推广,所有人都叫他小便😂。有一次还真的线下见面了,和游戏里一个样,挺有意思的一段回忆。

2018年4月08日 #movie

The Shape of Water

五颗星。如果我是学电影的,我可能会把这一部当作王道的教科书来剖析学习。该有的都有了,幽默、严肃、低迷、转折、高潮、人物。十分的精炼,有机会的话真想知道剧本一共改写了多少次才能把所有的元素都拼凑的如此巧妙。

注:以下含剧透

历史年代选择了美苏冷战时期,在那个空气干燥,弹一下火柴盒都可能燃爆一个屋子的紧张年代下,两国都或是明目张胆、或是小心谨慎的试图压倒对方、一家独大。故事就发生在美国的这么一个秘密“实验室”里。一个拥有神奇魔力的海洋生物,一个外表安静内心激昂的哑巴清洁工,一个高傲自大的白人反派,一个爱国者兼科学家的间谍,一个帮你打卡签到的死党,一个晚年危机的老画家室友。这些人在这场冷战的漩涡里或是主动或是被迫的扮演了自己的角色。登场的人物正正好好、不多不少,每个人都起到了推动剧情的作用,同时又有足够的深度来品味这些“小人物”们的悲伤离合。

无疑女主以及其他“正面”角色都很出彩,尤其是那句“He does not know, what I lack… Or - how - I am incomplete”,直插心脏,我也跟着一起全程为他们加油鼓劲,想给那个白人反派一巴掌,但后来通过一些绝不算不多的镜头,我却对他身后的故事,什么导致他成了今天这样子颇感兴趣。

这个白人在所里是嚣张跋扈,就像对号入座一样一上来就说足了各种种族歧视的话语,让人一下子就知道这个是十足的“坏蛋”。他都做了什么?

  • 毒打海洋之神就不用多提了
  • 色诱女主:“你虽然是个哑巴,但是你还是会“出声”对吧?我真想试试看你出什么声“
  • 对俄罗斯的科学家态度嚣张,用“进门要敲门”的policy就是反复整你,目中无人
  • 有一段戏里他们谈到God长什么样。“可能就像我这个样,甚至也可能像你,但应该就是我这样” (看完以后过了太久,这些段子有可能有出入,请多见谅)

就是这么一个你可以恨到骨子里的人,通过他在家里的一段戏以及后来和上级领导的对话,突然就给你另一个角度来审视眼前的这个人。也不知他是可悲、可怜、还是可恨。

看了电影以后特意去找了这个演员Michael Shannon的采访。他提到,他所扮演的这个反派也许就是60年代的美国男人追求的样板:从车子到房子到老婆孩子,一切都追求完美,争强好胜,那种追求带来了物质的回报同时也带来了焦虑。这种人使得美国强大,也使得美国骇人(”makes America great and terrible”)。想要维持那种完美主义,也要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

Machael透露,导演交代给他了这个角色的背景故事,那没有被镜头所拍到的地方:可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一些严重的打击,导致他对一切都寻求“绝对控制”,绝不要再经历这种噩梦,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电影里的一幕他下班回家,坐下来就那么直勾勾的盯着远方,只是简单的回应老婆孩子的琐碎的谈话,甚至连做爱时也让要求他老婆不许出声。即便是下了班,你捏看不到他得到那么一分的安宁,总是皱着眉头。也许到了那个境界(或者说是窘境),真正能满足他的只有权力和暴力了吧。

其他人物的故事也都很出彩,就不细细道来了。真的是足够震撼的一部好电影。


无差别列出一些印象深刻的场景和对话:

Strickland - 大反派
Elisa - 哑巴女主
Giles - 邻室老头

Strickland : [to himself in the mirror] You deliver. You deliver, that’s what you do, you deliver. Right? RIGHT?
Strickland : I do not fail. I deliver.

Strickland : [to Elisa] What’d you say to me?
Elisa : [in sign language] F - U - C - K
Strickland : What is she saying?
Elisa : Y - O - U

Giles: [interpreting Elisa] When he looks at me, the way he looks at me… He does not know, what I lack… Or - how - I am incomplete. He sees me, for what I - am, as I am. He’s happy - to see me. Every time. Every day. Now, I can either save him… or let him die

Giles: We can do nothing! I’m sorry! But this, this, this is just - Oh God, it’s not even human. God!
[Elisa follows Giles into the hallway and hits the wall to get his attention]
Giles: What?
Elisa: [in sign language] If we / do nothing / neither are we.

(以下是靠自己记的,在IMDB也找不到…)
当俄罗斯科学家被命令毒杀海洋神,他据理力争:”We have so much to learn”
Boss回应:”No, we make sure the Americans do not learn.”

还有他和同胞的接头。开始嫌对暗号啰嗦,最后他说全了,却被同胞抛弃了。


另外这部电影,或者说是导演Guillermo del Toro一贯的拍摄手法是不用科幻片里常看到的绿色屏幕,所有的场景都是真实的,演两栖人的演员是穿着那来量身定做的“鱼皮”来实地拍摄。

2017年11月23日 #movie

猩球崛起3 War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追到第三部了。
在出差的飞机上正好有上映,两次都忍住那小屏幕的诱惑,特意“大手笔”的在休息日的早上九点(还是冒着大雨)赶到影院,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第三部的世界里。

平时嘈杂的大商场今早却是一片寂静。通往三楼的电梯都还被围栏封锁着,零零散散有几个人俯首坐在舒软的沙发椅上,那情形像极了当年高中生的我们熬夜打了一晚游戏,第二天颓废潦倒的样子。

进了三号厅,放下行李,把今世俗世的种种思绪抛之脑后,与银屏里的士兵一起踮着脚跨进了Apes的丛林里。

有了前两部片子的铺垫,这次没有笔墨那种人类对峙Apes的决战场面,影片转而侧重描写了Caesar的内心世界。向往和平、但求独立的信念如何被人类的杀戮与同类的背叛一点点的击溃。被复仇溢满了的情绪如何宣泄,与旧日仇敌之间那清晰明了的分界线也开始变的模糊。谁是谁非,越来越难以定夺。

作为整个Apes的领袖,他的地位毋庸置疑,“人人”对他俯首屈膝。当他孤胆英雄独闯虎穴,欲为家人报仇雪恨的时候,那位上校一针见血的戳中了他的软穴:你现在杀了我一个人,我的手下会善罢甘休吗?关在笼子里的你那些族人又会捞到什么下场?私仇与大义、纤细与勇猛,双刃剑永远伴随着Caesar。

那个世界里有种不知名的疾病在蔓延。染病的人类失去了语言,失去了智慧而轮化为Primitive的生物:低等、原始。而雪上加霜的是,这种“天灾”却是对Apes的福音,仿佛上天把人类的语言与智慧拖拽到了Apes那一边,仿佛后者从人类手中“掠夺”走了智慧的结晶一样。

不知是因为失去了语言能力所以变为原始,还是那病毒本身就可以把人类逼到绝路。那上校临终前的痛苦的眼神,无论他想诉说什么,张开嘴巴,发出来的也只是些沙哑空洞的“声音”,仅此而已了。

这段让我联想起了Arrival,也是间接讲述语言学与智慧的关联。人类的思想通过语言来表达、扩散,同时思维模式也受制于语言的特征。常听说,学习外语会给你另一双眼睛来看这个世界。近视、远视;俯瞰、仰卧。包括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所有的这些只言片语先是在内心里形成,咀嚼、筛选、封装过后才会出现在如今读着文章的你的眼睛里、大脑里。若是这种能力突然被周边的“低等生物”抽走了,即便它们是无害的,这种反差也许就会像是片中的上校一样,被转化为一种怒火、憎恶、甚至是恐惧。恐惧自己的种族被代替、更迭。

作为Apes系列的第三部(不知是不是最后一部),这次的切入点与着重点很是用心,就像是行尸走肉(Walking Dead)那样,在经历了人对僵尸/Apes的视觉冲击后,回归对人性的思考与社会架构的质疑。少了些硝烟纷飞的战场,用缓慢、细心、耐心的镜头更多的展示了乱世中的纠葛。肩负了太多的责任与痛苦后,最终我们的Caesar在完成使命之际也沉睡了。

出了影院,已是中午。商场里也恢复了节日的生机。我正好是在一个可以俯瞰的角度,看到男女老少别致的服饰,四周琳琅满目的装饰,小孩把双手交给左右的父母,自己双脚离地腾空而起,喜气洋洋。内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也许给所有人换上Apes的皮肤,这一幕也不会有什么不和谐吧。披了多少层的衣衫,盖了多少层的高楼,带给我们快乐的都是这些原始而不低等的纯粹。


Quotes

Caesar: Why did they shoot you?

Koba: Ape not kill ape.

The Colonel: No matter what you say, eventually you’d replace us. That’s the law of nature. So what would you have done?

Caesar: Maurice was right. I am like Koba.

2017年9月26日 #movie

前言:一切都是剧透,施主自重。


今年在看过的大部分电影都是在天上看的。

这个写出来感觉既有歧义又显嚣张,但确实是这样。。。几次远道的出差,一次就是来回25个小时的飞机,不看电影实在撑不住。加上在“地上”(平时)的时候很少有那个看电影的气氛(不是没时间),所以这句“在天上看的”是实打实的真人真事。

每次看完电影都想写点什么,不然的话脑海里自己打开的那个“环”就像总也没合上一样,强迫症般的挥之不去。其结果就是越攒越多(因为懒都没有去写),大脑记忆层溢出,先给这次旅程前半段看的散步电影写几句短评吧。

Ghost in the Shell(攻壳机动队)

Ghost in the shell

原版的动画我是没看完的,尝试过两次,始终对主角的那身“行装”抱有意见所以没能坚持看完。电影里也是一样,视觉上怎么看都觉得尴尬。既然是机械的身子,何不弄的酷一点。

最后的boss也有点倒胃口,那么大个集团的头头,只动用了一个蜘蛛坦克和直升机,这就是浑身解术了吗。。?

但剧情我还是挺喜欢多,简单明了。女主那冰冷的眼神与傲人的行姿很好的演出了她被“造出来”的原本意图,针对单一目标的半人半机械的军事武器。

听到周围日本同事说为什么不是日本演员来演,这个原作我没看过不敢多言,不过至少电影里是给了个很好的交代。为了彻底抹杀女主的过去,不但捏造了记忆,连整个脸型也是改的彻头彻尾,这种反差就是为了强调“公司”有多么的丧心病狂。

留下印象的台词:

最后那一幕女主和”前世“母亲一起来到墓地的一句,“You don’t have to come here again.” 还是很感人。

“We cling to memories as if they define us. But what we do defines us.”

“My name is Major Mira Killian, and I give my consent.”

(这根本就不是短评嘛。。。)

Life(异星觉醒)

movie - life 2017

这也是在IMDB上被骂的很惨的一部电影。难道我有化烂片为传奇的能力(至少是对自己)?观后感还是平淡不加盐的那一句,还好啊。。。

似乎是所有人都在喷剧情不符合逻辑,宇航员缺乏职业素养,在危机面前丧失判断能力等等。
怎么说呢,虽说是精英里的精英才有资格被派到外太空寻找外星生物,虽说是有训练过什么情况下该如何处理,但毕竟他们不是士兵。士兵的训练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构造一个自然条件反射,发现目标,瞄准击毙,目的是临场时不需要再自问良心,我杀人对还是不对。这些科学家们和宇航员们即便是指令上收到过训练,但肯定不是主打的功课。看到同伴死亡能不抓狂的人能有多少,肯定是凤毛麟角。

所以我觉得用我们观众无比客观冷静的视觉来质疑“当事人”的判断能力,多少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真是自己的朋友被外星生物给挟持,而自己又有机会拯救他的时候,你是明哲保身的想着地球上的千万生灵,还是奋不顾身的去救眼前生命正在凋零的朋友?

留下印象的台词:

Miranda: “I know what I feel is not rational, not scientific. I feel hate. I feel pure, fucking hate for that thing.”

Hacksaw Ridge(血战钢锯岭)

Hacksaw_Ridge_poster

能在那个环境下还能坚持住自己的信仰的人才是真正的汉子。(说好的短评来了)

2017年4月26日 #movie

movie_the_greatl_wall

其实个人觉得还是算蛮好看的,纯看电影本身的话。
国内的评论基本是一边倒,国外貌似是两极化,好的说好,烂的说烂。

能让自己投入一个半小时,中间可以乐呵乐呵,之后可以揣摩一些电影中的细节的话,我觉得就已经达到看电影的目的了。《长城》在这个意义上,在我这算是过关了。

视觉上,即便说不上是“盛宴”,各类冷兵器、投石机、五色军的行装打扮算是满足了我对那个时代攻城与守城战的幻想,毕竟当年的《三国演义》是绝对拍不出这个水准的。算是一饱眼福了吧。

“女子跳水队”让我联想起了进击的巨人,那种借着重力冲下去的气势真是壮观。只是鉴于饕餮小怪的弹跳力,咱们自己跳下去扎人家怎么看都像是送死啊。。。(还有饕餮怎么看都像是星际争霸里的zergling。。。)

当然,剧情是不太经得起推敲的,毕竟剧本也不是国人写的,一股浓浓的好莱坞味,其实倒也蛮好。Tovar的演员Pedro Pascal出演过《Narcos》,正好我是前不久刚在Netflix上看完,倍感亲切。总之是一个十分逗乐的角色,同时也是衬托出Matt Damon饰演的William内心纠葛的重要人物。

其实抱着一个宽容的心态去看,电影想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推荐去看看Matt Damon的拜访。他有说道:

“He doesn't really fight for a flag, he fights for anybody who pays him."

"He's confronted with this army that basically challenges his whole life. It causes this real storm... in William where he just can no longer go around the world just being out for himself. He wants to belong to something bigger.”

作为佣兵四处流浪,偷窃、欺诈、杀戮,这并不是William真正想要过的生活,只是他只能过那样的生活。当看到眼前的这支军队舍己为人,为了大义牺牲小我的行动中,他那本就拥有却一直刻意抑制着的正义感与归属感爆发,第一次发自内心的想做一件事情,不是为钱主,而是为自己。

可Tovar看不下去了。

"You think they see you as some kind of hero? A man of virtue? Maybe you can fool them, but I know what you are. You know what you are. A thief, a liar, and a killer. You can never undo things you have done. And you will never be anything."

两个人演出了这两个角色该有的故事。Tovar很直白的表达了他的态度:这些年一起,你我都知道对方有多少分量,都是干过伤天害理、背信弃义的事情的。在这被别人捧几句就想当英雄了?贼就是贼。

”I've been a fool, I'm done with it.“ 而这个则是William的回答。

所以这段戏,还是很有味道的。两人之间究竟是几年的交情,并没有交代。但可以看出两人战场上的默契、台下的幽默、分歧时的怒火以及最后抉择时的情谊。
这是故事的核心,其实至于咱们的长城、军队、饕餮、皇宫,都只是提供context。长城可以是宇宙上的一个人类基地,禁军可以驻扎的防守部队,饕餮可以是任何外星怪物,但主线仍旧成立:浪人想要个归宿,被认可,被尊重,不当棋子,更不当弃子。

至于遗憾的地方:

  • 完全看不出是张艺谋的作品(个人观点),也许是剧情上受限吧。。。
  • 刘德华、张涵予、彭于晏等等,哪个拿出来都是撑得起华语作品的人,在这里却是像无名小贩一样的在打酱油,可惜了,太可惜了
  • 而至于景甜,就演技而言,太过一般了。一个打小就在禁军里习武长大的人,我可能会期待这个角色更凌厉、更决绝一些。想想《卧虎藏龙》里的章子怡,眉目间透露出的那股劲道,真是不敢比

  • IMBD: http://www.imdb.com/title/tt2034800/

  • 豆瓣: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982558/

  • Youtube采访:

2016年11月19日 #movie

电影:危城

换了你,你会下跪吗?

最近看电影,发现看的更多的不仅仅是电影本身,而是它所带来的“引子”,思考的种子,反思的镜子。

《危城》,一盘设计绝妙的局,环环相扣,考验了人性也体现了人性,是近期看过的国产片里很出彩很不一样的一部了。

光是这些演员名单:刘青云、古天乐、袁泉、吴京,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这是一种福分,和自己喜欢的作者、导演以及演员们一起老去、成长并且体验经验的积累带来的变化。在匆忙飞去的时间里,看到这些个“熟悉的老面孔”就好比是抓起了家乡小吃熏肉大饼,握起来热乎,吃起来香乎。

还是说电影吧。这个“局“简单明了,“你“是这个小镇的地保,一家三代下来负责保护这里的宁静。一天一人突然闯了进来开枪杀了三个无辜的村民,众人怒不可遏,欲杀之而后快。这没有错,杀人偿命,可错在你抓“错“了人,这小子是大军阀的儿子,大有当年“我爸是李刚”的气焰。他给你一天时间,你敢动他,或者你不放他,第二天他老爹大军压过来,全村人都得死。你不情愿的肩负起了全村人的性命。

局面就是如此。知道自己小命不保的时候,村民们纷纷向你下跪,求你放下什么所谓的正义与公正,放了那小子,活命更要紧。跟了你三十年的挚交也是老泪众横的说,这一次你得听我的,放了他。你是有家室的,忍心看着老婆孩子死去吗?扫把杆子打不过枪杆子,拿什么斗?人都死了,哪还有什么公义?

换了你,你会怎么做?

更多的就不剧透了。电影本身其实也有很多瑕疵。谈一处小细节引来的思考。

这如果要是放在十几年前,我还是个处世未深的高中生或者大学生的话,意见肯定是一边倒。岂能跪下当懦夫!?无比鄙视那些个没心没肺的村民们。前一秒嚷嚷着当地政法,后一秒就开始唯唯诺诺,简直笑话。电影里估计出于情节需要,村民们的这种转变也并没给什么太多的镜头,就是淡淡的一笔带过。而反观“你”的这些徒弟们,一个个血气方刚,正义炳然,不愧是自己教出来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近读的一本书里提到,往往被派上战场的都是年轻人。爱国心强,正义感强,还有就是,没有什么太多的“包袱“,易被鼓动(操纵)。想想我高中时候看“环球报”,看着“西方列强“依然不断的想方设法阻挠与制裁中国,我是多么的亢奋,恨不得能去战场较量一番。十几年的岁月过去,让我看到了更多,想的更多了。

当看到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怯懦的想要投降的时候,我能看到他的纠结,他的顾虑。战争是残酷的,无保障的,自己要是没了,谁来照顾家人?如果我在这低下我那曾经无比尊贵的头颅,便能换来一家老小的平安的话,我还在乎男儿膝下有黄金吗?

这些个葛藤,不是年轻的18岁能那么容易就体会到的。年迈的父亲向强权屈膝,你能看到的只有耻辱而那便是全部。

当然这并不代表投降就是正确的,一味的退缩没法带来真正的平安。在这种艰难的抉择面前,来自家庭的支持与理解是无比的力量,就像电影里展示给我们的那样(赞一下袁泉的演技!)。勇于逆流而上,忠于自己的信仰,才能成就他人所不能。

不是所有人的故事都像电影里那样有个完美的结局,天下间一定有数以万计的“无名氏”忠于自己的理想而不退缩,从此消失。缅怀所有的勇士,愿这些个文字能传递到天上地下。

2016年10月23日 #movie

Demolition,直译为“拆解“。开篇一分钟充分展现了被世间推崇的美妙童话般的婚姻,在进入疲乏期时会是什么样子。失去了激情,两人的对话就仿佛是一方的独白,另一方只是支支吾吾,一耳朵进一耳朵出。就在这乏味的生活片段的下一个瞬间,惊叫,碰撞,巨响,黑幕,失魂。醒来时,她已经走了,去了他界。

她的葬礼上,他一个人躲起来想试着哭泣,这才是一个正常人才有的反应不是吗?为什么我什么都感受不到,是我有毛病吗?短快狠的一幕一幕翻过去,就好比是静静的听着他内心溢出的疑问一样。是的,他并没有因为失去妻子而感到悲伤,而那正是折磨他的地方。

一切都正常,他可以照旧每天5:30起床,跑步,吃饭,梳理打扮的一丝不漏继续工作。除了偶尔会想起与她的一些片段,似乎他本人完好无损,就像是奇迹般的在那场车祸中生还一样,也许是讽刺般的奇迹,同样也没有受到任何伤感的侵袭。

于是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答案,他不爱她。那为什么当初结婚?"That was easy",这句话就这样从他的"狼心狗肺"里吐了出来。

他逐渐瓦解崩溃,就像是个叛逆的孩子一样,拆解周围的一切东西。冰箱、电脑、咖啡机、电灯、门窗,不断的升级,最后甚至试图开推土机去推掉自己的豪宅。所有我们看起来是疯狂的举动,可能正是一个实感涌现有时差的人内心的呐喊。许多时候连那个人自己都不知道。

追溯到车祸当晚,医院的自动贩卖机却冰冷冷的拒绝了他。他的M&M就那样卡在了里面,他并没有失去理智(暂且),而是拍下编号后写信给自动贩卖机的公司去投诉。不成想一动笔便势不可止,一股脑的把所有的遭遇、该写的不该写的全都灌了进去,还是分数次。突然有一天半夜两点他收到了一封电话,是从那个公司客服那里打来的,确切的说,客服=一个同样有着支离破碎的故事的女人。两人为彼此着迷,一拍即合。仿佛这个新的人就是他的救命稻草一样,他倾注了所有的心力去追寻那封电话的主人。

可是,昔日妻子的身影却并没有离开,明明应该是不曾记得的光景,不断的重复在他的脑海里播放着。逐渐的他发现了她无处不在,沙发上,厨房里,海滩上,卧室里,旋转木马上,只是,那里的自己总是显得那么的不在意,即便她伸出温暖的双手拥抱着他,他也只是无精打采的看着别的地方。那些个麻木的自己,不断的刺痛着他,那是板上钉钉的过去,无力回天。

"There was love between us, I just didn't take care of it"

向岳父说出了这句憋在心里太久的话以后,他悲伤的像是个强忍泪水的孩童一般眼神变的无比的无助,早已对他恨之入骨的岳父让他坐了下来,听了他最后的愿望。

海滩上,一座他曾经想要拆解的旋转木马耸立了起来。高度绝不比任何高塔,但在他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感情,绝对配得起"耸立"这个词。看着孩童们坐在里面开心的旋转着,他终于也笑了出来。

后记:这个影片大概在两年前刚看了预告的时候便放进了“待看列表”里,然后彻底的遗忘。最近在飞机上偶然看了这部电影,后来发现原来是自己当初想看的,这种小小的“偶然”,多少让我觉得自己还是自己,当初想看的,即便后来遗忘了,在另一次邂逅的时候依然做了同样的选择。在变化飞快的环境中,小小的事情让我感到一丝“不变的自己”,是一种欣慰。